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麻省理工学院(MIT)的一项最新研究揭示,频繁依赖大语言模型(LLM)完成认知任务时,人脑的神经活动强度明显减弱,并且这种变化具有持续性,甚至可能削弱后续独立思考的能力。
在这项实验中,研究人员邀请了少量志愿者参与写作任务,涵盖多个不同主题。参与者被随机分成三组:第一组可以使用人工智能工具(如 ChatGPT),第二组则允许使用 Google 搜索获取信息,而第三组被称为“仅大脑”组,完全依靠自身知识和思维完成任务。
为了监测大脑在执行任务时的状态,所有参与者都接受了脑电图(EEG)检测,用于分析其认知负荷与参与程度。结果显示,三组之间的神经连通性存在显著差异,反映出大脑应对挑战时采用了不同的策略。获得技术支持越充分的组别,大脑活跃度越低。其中,“仅大脑”组展现出最强烈的灰质活动;利用搜索引擎的组次之;而使用 AI 工具的组活跃度最低。
此外,研究者还评估了参与者对自己所写内容的掌握程度——也就是所谓的“认知所有权”。结果表明,越依赖技术辅助,个体对自己创作内容的记忆与理解能力越弱。使用 LLM 的参与者往往难以准确回忆或总结自己写下的内容。同时,他们产出的文章结构和表达风格趋于一致,表现出较低的个性化差异。
值得注意的是,使用搜索引擎或 AI 的受试者,视觉皮层区域表现得更活跃,这说明他们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屏幕上工具输出的信息,而非内在构思过程。

使用顺序决定大脑适应能力

研究进一步延伸到多轮任务之后,将参与者重新分配为两个新组:“从脑到AI”(Brain-to-LLM)和“从AI到脑”(LLM-to-Brain)。前者是指最初未借助技术、后来开始使用 LLM 的人,后者则是指一开始依赖 AI、随后被要求凭自己完成任务的人。
观察发现,LLM-to-Brain 组在脱离 AI 后,大脑的神经连接性和 α、β 频段的网络参与度均下降;而 Brain-to-LLM 组则展现出更高的记忆提取效率,并激活了广泛的枕顶叶和前额叶区域。“这说明当人们先通过自身努力构建认知框架,再结合 AI 支持时,能够引发更深层次的信息整合、记忆唤醒及目标导向的思维控制。”论文指出。
换句话说,如果一开始就依赖像 ChatGPT 这样的工具,随着时间推移,大脑对认知任务的处理能力会逐渐衰退。即使之后尝试独立完成工作,神经层面的表现也不如那些最初完全依靠自身思维的人。

当前局限与未来方向

尽管该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洞察,但样本数量有限,仅涵盖几十名参与者。研究团队也坦承,要得出更具统计意义的结论,必须扩大测试人群,并提高背景多样性。
不过,在 AI 日益渗透学校、职场乃至个人生活的大背景下,这项研究提出了一种值得关注的趋势:如果长期以 AI 替代主动思考,人类的学习与综合能力或许会悄然退化。

关键启示

根据研究结论,将 LLM 作为最后阶段的辅助手段,比如用于润色、校对或补充上下文,比起一开始就依赖它进行构思和撰写,效果显然更好。这种方法有助于保持认知过程的完整性,同时仍能利用技术提升效率。
相比之下,搜索引擎的使用仍然处于中间地带——它需要主动筛选信息,促使人脑进行判断与整合。但如果像某些平台那样,直接把 AI 生成的内容优先置于搜索结果顶部,用户就可能减少自主思考的环节,从而弱化认知参与。
研究团队呼吁社会各界继续深入追踪 AI 对人类大脑功能的长期影响,并强调:“在我们确认 LLM 对整体人类认知具有积极价值之前,尚需更多的验证与探索。”
蚂蚁集团发布万亿参数大模型Ring‑1T‑preview,性能逼近GPT‑5,代码与数学推理双击全网!MIT震惊发现!长期依赖ChatGPT让大脑“休眠”,认知能力出现永久性衰退!
Loading...